20. 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鼓励企业以价值效益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开展分级贯标,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架构和方法机制建设,在分级分类贯标过程中,同步有效实现转型价值效益。
21. 加强园区工业互联网应用。以我省十四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为服务目标,以园区、示范区为基本实施单元,汇聚省内外优秀工业互联网企业服务能力,针对园区企业在设计、生产、安全、测试、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引入双跨平台等专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提供标准化及可定制化工业互联网园区服务,提升园区企业获取、应用、分享工业互联网资源的能力及便捷程度,形成良好工业互联网生态,推动集群产业发展。
22. 强化国有企业示范引领。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大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模式,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及领先企业建设并推广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平台,打造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带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
23. 积极探索产业示范建设。充分利用我省在煤炭、冶金、焦化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探索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融合创新引领能力。支持省内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有力为省内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
(七)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安全技术监测体系构建,推动安全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24.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机制。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指南和安全防护制度标准,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分类分级试点,形成重点企业清单,实施差异化管理。建立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和检查检测机制,对典型平台、工业企业、工业APP等开展安全检查检测,督促指导企业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25. 构建安全技术监测体系。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汇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数据,强化平台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作,打造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协同能力。
26. 推动安全产品服务创新。加大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推进先进安全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和行业应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工业互联网安全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业协同创新。鼓励专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为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安全咨询、安全监测、检测评估、系统加固等优质高效的安全服务。
(八)深化区域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跨部门沟通交流,加强政策联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对接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区域融合发展。
27. 加强合作共建。积极融入、参与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平台共建共享;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聚焦工业互联网关键领域,加强优势互补,加大产业承接转移合作力度,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28. 推动对标学习。积极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构建省内外交流学习平台,鼓励省内企业与先进地区优秀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效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借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人才、科技、产业优势,促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省内落地发展。 四、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调查研究、营造氛围、打造示范等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保障行动方案得以落地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下,各相关部门及单位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对工业互联网相关重点项目要及时报送列入“11221”振兴崛起工程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库,并做好重点监测及配套支持服务,全面推动行动计划落实落细。
(二)强化调查研究。各市工信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应用情况调研,了解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帮助,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各市工信主管部门通过课题调研、实地走访等形式,学习先进省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政策及成效,研究规划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三)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对接国家级科研院所、联盟协会、工业互联网机构,开展工业互联网课题研究和产业合作。组织参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APP、解决方案、安全等相关赛事和产业峰会。组织召开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和实施案例现场会,搭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与省属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成立我省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社会组织机构,以山西省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我省在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及国家高端智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本地供给侧企业与需求侧工业企业的对接联系,助力企业对接政府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四)打造试点应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并做好宣传推广,支持能源、煤化工、高端装备等优势行业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项目。支持企业打造内外网改造标杆,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等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总体布局。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形成示范引领、放大倍增的带动效应。
(五)加强工业互联网培训。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应用案例等方面培训,提升企业决策层、实施层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和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意识。积极参加全国工业互联网线上精品课程培训。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在承接项目建设同时,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轮训,提高工业互联网的使用效率和操作水平。
(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的政策窗口期、技术窗口期和资金窗口期,支持企业申请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对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项目进行配套资金支持,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与工业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生产数据的增信系统,开展知识产权、票据、订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鼓励相关产业基金参与重大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