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与省内企业合作,积极申报工业互联网行业型、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共同做好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形成工业标识注册、解析、查询、备案、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以及人、机、物全面互联,进而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
7. 加强标识融合应用推广。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加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力,推动标识在公共领域应用。鼓励标识服务企业围绕特定行业深入开展生产流程、工序管理、设备管理等现有管理过程调研,确定标识应用场景和需求,形成系列针对性应用解决方案,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支撑能力,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
(三)加强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抓好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抓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抓好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8. 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设备上云公共服务商,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推动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工程机械、数控单元等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鼓励企业接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用好双跨平台工业资源要素集聚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9.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能源、冶金、装备、化工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内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云化部署,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逐步向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依托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深化“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10. 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在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上取得突破。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根据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建设需要,联合基础电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省内IT企业打造不同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四)提升数据赋能水平 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加速推进安全生产数据有效的汇集,服务安全生产监管,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