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动基础能力提升。支持企业提升老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支持企业部署制造执行系统(MES)等生产控制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经营管理软件、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发设计软件。支持企业联合信息化改造服务商引入数字化生产、控制装备,提升网络互连基础能力。积极参与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为企业建网、用网、管网提供全面支撑服务。
2. 改造工业企业内网。推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部署时间敏感网络(TSN)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新技术关键设备,打造标杆网络。支持建设工业无源光网络(PON)、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网络技术测试床。通过实施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打通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提升园区工业互联网网络服务支撑能力。
3. 升级工业企业外网。以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升级骨干传输网,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积极构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的骨干传输网络。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联系,通过改造已有网络、建设新型网络等方式,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泛在互联与数据顺畅流通,打造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
4. 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搭建制造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对接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围绕工信部发布的“5G+工业互联网”五大重点行业实践和十个典型应用场景,结合我省在采矿、钢铁、煤化工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生产关键环节深入应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等联合建设“5G+工业互联网”技术测试床,开展技术、标准、设备、解决方案的研发研制、试验验证、评估评测等研发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在管理上云、设备上云基础上,探索推进实施5G网络条件下的生产控制上云,逐步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监测、远程控制、远程处理等新型业务,实现企业物流、生产、控制、安全的异地化、低时延、广接入协同。
5. 促进IPv6应用部署。推进工业领域IPv6规模化部署,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对设备地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快完成企业外网和网间互联互通节点的IPv6改造,建立IPv6地址申请、分配、使用、备案管理体制,建设IPv6地址管理系统,推动落实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方案,通过支持建设测试床、开展应用示范等方式,加快工业互联网IPv6关键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部署。
(二)构建标识解析体系 积极引导企业围绕特色优势行业申报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强化推广应用,提高标识系统的数据服务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