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如果未来出行不再只是“地面”和“天上”的两极,而是在距地面1000米以下的低空自由穿行,它将为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带来怎样的变革?
低空,不只是一个垂直空间的想象。它正逐步成为继陆地、海洋、天基之后的“第四维度”,承载着城市物流、应急救援、农业遥感、文旅观光等丰富场景,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跃迁诉求。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数字低空、空域管理、标准体系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这不仅意味着行业的兴起,更意味着对其“可持续、可控、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已被摆上议程。
在近日召开的2025数字低空大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表示,低空经济是全方位融合数字技术、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和通用航空制造能力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如何用标准统一认知、用制度打通堵点、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安全底座,将成为推动低空经济从“热起来”到“飞起来”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是现在?
为何此时特别强调发展低空经济?从全球看,低空空间的价值已经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无论是欧美国家布局城市空中交通(UAM)、无人机物流,还是我国近年来在低空飞行器制造、空域管理改革方面的突破,都预示着这个原本空白的空间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新前沿。
李健指出,当前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与技术演进的双重驱动下,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随即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加快推动试点和产业布局,释放出空前的发展信号。他强调,数字低空经济不是单一行业的局部升级,而是融合航空制造、通信导航、智能感知、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产业的系统性重构,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以低空数字化为牵引,我国有望推动形成“通用航空+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的协同创新格局,带动智能终端、软件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如果说民航运输是高空经济的代表,那数字低空经济就是低空领域的主战场。”李健形象地比喻。
在他看来,数字化不仅是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解决安全、效率、管理等核心问题的关键。“低空空域资源有限、动态变化频繁,必须依靠数据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精细化、可视化、自动化管理,才能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用得好’。”
现实之困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在会上表示,2024数字低空大会首次提出“数字低空”概念,探讨数字底座如何为低空经济保驾护航。而“数字低空”理念在政策牵引、技术突破与场景试点的多方合力下,已逐步从战略构想向可落地路径演进。尽管产业热度持续升温,低空经济的现实基础仍有挑战。例如,目前我国在飞行器适航标准、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短板,尤其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市场上低空飞行器种类繁多,功能不一,但我们缺乏一整套分类型、分等级的适航标准和运行规章,导致监管难度极大、安全隐患突出。”他指出,特别是在城市场景中,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飞行器不断涌现,如何兼顾通行效率与城市安全,已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难题。
在数字治理层面,低空飞行活动涉及空管、公安、通信、地理信息等多个系统,信息分散、口径不一。李健强调:“如果数据不能互通,算法就无法精准;如果算法不透明,监管就无法有效;如果监管失灵,安全就无从谈起。”他呼吁尽快构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
在会上,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余健也在致辞中指出,低空经济本质上是对“飞行数据流”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当前亟须构建统一的数据接口、处理规范与信任机制,为低空运行提供可信、可控、可追溯的数据底座。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兴产业起步阶段的复杂局面,李健提出了三方面的发展建议:第一,要以“数字化”重塑低空运行管理体系。他认为,应在重点区域探索建设数字化空域管理平台,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实时感知、动态指挥与智能调度,推动形成“空地一体、天地协同”的运行格局。同时应大力推进低空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完善覆盖全国的CNS(通信、导航、监视)体系。
第二,要以“标准化”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先手棋。”李健强调,低空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监管规范降低系统复杂度、提升协同效率。他建议由国家层面牵头制定包括适航标准、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在内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在这一方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在致辞中也有所提及。他指出,数字低空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有序接入和可控运行”,标准体系建设应涵盖技术、管理、政策多个层面,并充分吸纳运营商、设备商、平台商等多方意见,推动形成开放协同的行业生态。
第三,要以“试点先行”带动机制创新。例如可以在具备基础的城市率先启动“低空数字空域”试点,探索“一张图感知、一个平台管理、一张网保障”的综合运行模式,通过场景牵引、产业带动、政策协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
结语:一个产业从想象走向现实需要什么
低空经济最终的落脚点,不在空中,而在“地上”——它必须成为带动产业转型、服务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力量。
当下,低空经济正站在“从可见到可用”的门槛前。下一步,如何在热潮之中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与安全隐患,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政策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决定这个新兴产业是否能够真正“飞起来”。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所说,低空经济正在从探索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数字低空作为低空经济的关键底座,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推动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把“低空经济”和“数字治理”结合起来发展,才能真正释放它的潜力。
在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加速集聚、技术快速演进的当下,构建标准统一、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数字低空经济体系,不仅关乎行业自身成长,更关乎我国在全球低空产业竞争格局中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