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工业富联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工业富联上半年实现营收3607.6亿元,同比增长35.6%,归母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38.6%,均创同期历史新高。工业富联表示,2025上半年,全球科技产业在AI浪潮中加速重构,带动工业富联核心业务强势增长,实现订单规模与价值量同步跃升。
AI成绝对主力,多赛道协同增长
从细分业务来看,云计算方面,工业富联第二季度整体服务器营收增长超50%,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150%,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60%。GB200系列产品实现量产爬坡,良率持续改善,出货量逐季攀升。
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业务同样表现亮眼。受益于AI手机、折叠屏手机等高端终端热销,工业富联精密机构件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7%,进一步巩固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搭载GenAI的手机出货量将超4亿台,占比达三分之一,工业富联作为核心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于高端换机潮。此外,高速交换机业务爆发,上半年800G交换机营收较2024年全年增长近三倍,且工业富联正与客户合作研发下一代产品,在数据中心高速互联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
工业互联网业务则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中稳步推进。工信部发布的《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提出,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的目标,工业富联凭借自身的经验,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既优化了自身运营效率,又为外部客户提供智能化改造服务,形成“内生优化+外部赋能”的双向增长逻辑。
四大优势构筑护城河,支撑长期增长
工业富联的高增长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四大核心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其在AI算力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其一,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韧性。工业富联在全球布局高端智能制造基地,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与供应链资源柔性调配,能快速响应全球客户交付需求。同时,对半导体、工业软件、机器人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完善了一站式供应链服务能力。
其二,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加码。工业富联持续强化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实力,截至报告期末,拥有有效申请及授权专利7362件,较上年同期增长6.5%,技术储备规模与创新质量呈现持续提升态势。工业富联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增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中,与可持续发展第9项目标,暨产业、创新和基础建设相关的专利占比为75.5%,同比增长6.3%。与此同时,在新增授权专利中,清洁技术领域相关专利占比为53.3%,其中能效管理类专利占清洁技术专利的88.7%,这既符合全球绿色转型趋势,又为AI服务器、液冷技术等核心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三,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实力领先。依托海量工业大数据和场景经验,工业富联已对内打造8座、对外赋能6座世界级“灯塔工厂”,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工业富联通过工业AI赋能协作机器人,实现了由自动化向机器人化的转变。同时,进一步夯实了数字化劳动力,实现工业AI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大幅提升运作效率。
其四,优质客户资源与生态黏性。工业富联核心客户均为全球领先科技品牌,在AI服务器、精密机构件等领域与客户深度合作研发,不仅巩固了现有份额,还能提前布局下一代产品。这种“协同研发+长期绑定”的客户关系,为业务增长提供了稳定基础。
把握AI红利,应对潜在挑战
尽管上半年表现强劲,工业富联仍需应对三大潜在风险。一是电子产品行业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易受到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波动的影响。如果工业富联业务覆盖范围内的国家及地区经济发生衰退或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国家及地区的终端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客户端的需求,导致公司的营业收入等降低。
二是电子产品行业的技术及产品存在更新迭代速度快的特征。为适应电子产品行业的波动性特征,行业内主要参与者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业富联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更新及生产经营未能及时适应行业的新需求,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三是客户相对集中。若未来主要客户的需求下降、主要客户的市场份额降低或竞争地位发生重大变动,或其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公司将面临主要客户订单减少或流失等风险,进而直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展望下半年,工业富联董事长郑弘孟表示,公司将持续聚焦AI发展主线,不断拓宽与主权、云服务商、企业等各类别客户的合作基础,积极把握“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机遇,持续强化产品创新能力,持续引领行业AI基础设施技术演进。
尤其是在机器人布局方面,郑弘孟称,公司对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正逐步完成技术布局并具备初步交付能力。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在精密制造、自动化设备及AI领域的综合优势,结合内部在智能制造场景中的大量实践需求,包括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生产,预计今年年底有望实现在AI相关产品产线的导入。
此外,郑弘孟透露,公司预计800G交换机仍将延续高成长态势。同时,与多家客户协同开发的CPO新一代ASIC及1.6T交换机也在推进当中,将逐步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