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护航数字时代发展
  • 工联网
  • 2025年4月29日 16:11

工联网消息(IItime) 当前,数据已然深度融入到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的日常点滴,到企业的运营发展,再到政府的治理决策,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应用也愈发复杂,互联网和数据安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亟待重视并全力应对的严峻挑战。

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凸显

身处数字时代,个人数据可谓无所不包,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各类信息共同编织起数字生活轨迹。这些看似平常的数据一旦不慎泄露,无异于将个人隐私暴露在危险之下,接踵而来的可能是诈骗、骚扰等恶意行为。例如,2018年Facebook泄露8700万用户数据事件,让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在风险之中,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商业数据,涵盖客户信息、产品研发资料以及财务数据等。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安全堪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所在。一旦数据泄露或被篡改,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导致客户流失,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2024年,美国联合健康集团旗下技术子公司遭遇勒索软件攻击,波及约1亿人的个人信息,并导致包括达维塔在内的健康保险理赔流程大范围中断。

数据安全绝非仅仅关乎个体与企业,更是与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休戚相关。电力、交通、金融等关键基础设施所依赖的数据,一旦遭受攻击或者遭到破坏,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社会秩序大乱,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2024年7月19日,全球千万台安装了Windows系统的电脑掀起蓝屏风暴。一时间,多国航班停飞、火车晚点、银行异常,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近日在参加2025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中,安全是数字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一切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底板,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打击链上的企业,更会破坏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造成“一失万无”的连锁反应。

数据安全面临的威胁不容小觑

如今,黑客攻击、勒索软件、病毒木马等网络攻击手段正朝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黑客组织出于获取经济利益或者达成某些政治目的等动机,不断推陈出新,对攻击技术进行改进优化,将企业和政府的关键信息系统锁定为攻击目标。

以勒索软件为例,其通过加密用户文件等恶劣手段进行勒索,政府、金融、医疗、交通等众多行业未能幸免,数据安全时刻面临着来自外部网络攻击的巨大威胁。

除了外部攻击,来自内部的隐患同样不容忽视。内部人员由于一时疏忽或者受到外部利益诱惑等原因,有可能做出违规操作,进而导致数据泄露或者遭到破坏。比如,员工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将敏感数据发送给了错误的对象,又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将公司的重要数据出售给竞争对手,这些看似不经意或者蓄意的行为,都可能成为数据安全的 “致命伤”。

随着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软件供应链变得愈发复杂,而这也使其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一旦软件供应商的系统被不法分子入侵,其所提供的软件就有可能被植入恶意代码。如此一来,使用这些软件的用户的数据安全便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陷入数据泄露等风险之中。

保障数据安全的措施

从政策方面来看,2025年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要求企业实施数据分类分级、动态风险评估及跨境流动管控。例如,重要数据处理者需每年开展风险评估,并采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可信流通。

国家数据局与20余个省级数据局的成立,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数据治理格局。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提出,2026年底前超4.5万家企业需完成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覆盖关键行业规上企业。

通过政企之间的紧密协同,共同为数据要素市场筑牢安全 “新基建”,为数据的安全治理和有序应用保驾护航。

从技术层面来看,不断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等。加密技术可以将数据转化为密文,即使数据被窃取,攻击者也难以获取其中的内容;访问控制技术可以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数据。

从法律层面看,执法部门要不断加大对数据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那些非法获取、出售、泄露数据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予以严厉惩处。同时,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执法效率,形成打击数据安全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比如,近年来多地开展的打击网络黑产专项行动,对涉及数据安全的违法犯罪团伙进行了集中整治,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数据安全的法治环境。

数据安全已然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课题,它与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清醒且深刻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威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共同努力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的数字环境,让互联网能够持续发挥其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助力我们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